我把题目定为“做人和做事漫谈”,其实也就是想聊聊听过书友讲梁启超培育九儿女成才的一些感悟。
我想先做个声明:一是,虽常来读书会,我却经常不读书。没看过梁家传记,没读过梁家家书,但我在读书会认真听了书友讲梁启超。二是,我没成才也没教育下一代经验,有可能说错话。说错了,大家宽待,大家批判,不一板砖拍死就行。但我保证不说假话,也不讲套话,只想说说自己的话。我觉得既然是在书友之间交流,就该把心掏出来,怎么想的就怎么说。说错了,大家原谅就是了,到此为止。
听完书友讲梁家九儿女成才故事,我除了羡慕嫉妒恨,另一感觉,是老梁先生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,把儿女当朋友,跟儿女们唠叨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糗事琐事杂事烦心事,分享自己所思所想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。往雅了讲,是言传身教做人和做事的道理。
所谓做人,大意是为人处世,待人接物,可以拔高到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的境界,也可以扯上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传统美德。总而言之,做人方面更多的落脚在于道德层面。梁家做人方面没有问题,这估计大家都不会有意见。从老梁先生开始,往上和往下各数三代,未见有通敌叛国、作奸犯科、道德败坏者,甚至连有负面社会评价的人,据我所知,也没看到。无疑,以梁家之家风,儿女在做人方面是不会有问题的。
但,这似乎还不能促成梁家“一门三院士”。自古道德高尚之家不乏有之,但梁氏一门九朵奇葩,在中国历史上怕是十分罕见的。定然,这有其梁氏家教的宝典在。
那是立志吗?我不苟同。志当存高远,有志者事竟成,同一时代,同一师门,乃至同为梁姓家人,恐不乏有志者,但成大器者,却不多见。可见,光有志不成,还得有实现其志的路径。
这个路径,我把它归统为做事,包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。通观老梁先生一生,和后世对其“善变”的评价,老梁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做事高手,终其一生,老梁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达成其目标。而梁氏家书,在某种程度上讲,就是一本老梁先生阐释自己做事态度和方法的教材。有这样一位做事高手的父亲言传身教,九个儿女学其一二,然后在某个专业方面认真做事,不成才才怪。
那天在读书会,我脑海中突然闪过,以前老是批判当前教育环境,是不是过分了。其实,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,学校只是让你实现一个目标——混到毕业升学去。如果教育再好一点,就是让你学会如何学习。既然每个人都要花十几年、二十几年为了这一件事情而混学校,为什么不在学校好好混,答好每一张考卷考一百分呢?换句话讲,学习好,会学习,是不是也代表这个学生在学校里会做事呢?如果从小(在学校)有这样做事的态度和方法,又何愁在后继工作中不能顺利当当呢。
话已至此,准备接板砖吧。
后记:好久没读书,心里有点慌。前几天抽空去了趟读书会,大致翻了翻《梁启超家书》,颇有感触,回来写下了上面文字,算是对近期未读书的一点自我补救吧。